政府辦事應港人優先 市場運作該一視同仁
日前本欄在論及歐洲地方保護主義抬頭的時候已指出,這種極右的新納粹主義之所以會有市場,是因為社會的主流輿論過度強調國際主義,要求在地球村內人權無疆界。但在現實世界,由於資源有限,政府在處理問題時,只能內外有別,讓本地人優先;否則必然會引起本地人的反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香港的情況亦是這樣,如果不是有人高調主張政府應讓滯港打官司的內地兒童享有免費教育的權利,不是有人認為外傭在港工作七年就可以有永久居民資格的話,本地保護主義就不會來得這樣猛烈,變成歧視性的排外主義。正是因為有人不理港人的思想覺悟的程度,主張政府在提供社會服務的時候,都應一視同仁的,港人才會覺得自己納了稅,仍得不到應有的照顧。
因此,我在倡議港人不要歧視內地人的同時,仍是支持政府在施政時應該是港人優先的。港人港地,優先照顧首置人士的政策,最先就是我提出來的。只有在港人的利益已獲得優先照顧的情況下,排外主義才會失去民眾的支持。所以,在孕婦產子,幼童入學,領取綜援、公屋輪候等問題上,我都是支持港人優先的。其他國家大都有類似的政策,外人不會覺得被歧視。
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應對內地人採取歧視態度;不應一聽到別人說普通話,就標籤別人為強國人,把部分內地人的不文明行為都想像到他們身上去。如果我們不自覺地以不屑的眼光去看內地人,侮辱他們為蝗蟲,我們又怎配做一個地球村的公民呢?
我見有些香港人,連一些專做大陸人生意的店舖也難以忍受,覺得他們出賣了港人,沒有以港人作為優先服務的對象。我覺得這些指控有點過分。
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辦事,當然應該優先照顧香港人;但商人以自己的錢去做生意,當然有權選擇以市場機制來運作,亦即是對出得起錢的人都一視同仁。如果政府橫加干預,只會破壞市場機制,令供求更容易失衡。
以奶粉為例,如果政府想保障港人都買得到奶粉,可以自設專營店,只為港人服務;但普通超市、藥房就沒有這個責任。如果硬要商人分擔政府的責任,市場反會難以適應,對社會更加沒有好處。
其實,現實世界的問題是產能過剩,很多牧場都得把牛奶倒入坑渠。生產商一發覺市場有需求,就會增加生產。即使一時供應追不上,零售商也可以透過加價去調節需要。政府只需照顧民生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去干擾市場的運作。若然香港失去自由市場的美譽,損失只會更大。
(轉載自2013年10月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