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腸小徑與吞吞吐吐
用羊腸來比喻小徑,是因為羊腸不但狹窄細小,而且彎彎曲曲,正好拿來形容山間小路。一般食草類的動物的小腸都比較細長,是因為植物的纖維比較難消化,需要讓食物在小腸內曲折地走一條長路,才有機會慢慢消化。
羊不但腸道窄小曲折,而且還有四個胃(或者該說五個,羊的盲腸的功能,更似是一個胃),方便進行反芻,進行再消化。反芻就是把胃未能完全消化的食物糜團吐回口腔咀嚼,然後再吞回肚裡消化。生物學家叫這種消化方法做反芻,所以牛、羊、鹿等反芻動物,不時都在吞吞吐吐,反覆進行咀嚼。
人口腔分泌的唾液亦有消化植物纖維的能力,但要慢慢咀嚼,花時較久。羊如果也這樣做的話,緊張的食物資源就會被同伴捷足先吃。所以只好選擇盡快下肚,等之後有時間才反芻消化。
反芻動物有四個胃,第一個叫瘤胃、第二個叫蜂巢胃、第三個叫重瓣胃、第四個叫皺胃,還有一個(非一條)盲腸,雖然叫腸,但成袋狀,功能像胃多過像腸。
羊能夠採食的範圍很大,不但食草,亦食樹葉,有花有果當然最好,食物不足時,樹枝、樹根、樹皮都照食。植物的細胞有細胞壁,纖維素較多,不容易消化,所以羊才需要這麼多個胃。
羊為了可以食得快一點,所以食物未經細嚼就吞下肚,先進入瘤胃進行第一輪的消化。瘤胃是羊胃中容積最大的一個,佔了羊胃總容積的四分之三。瘤胃內有大量纖毛蟲與細菌與羊共生。這些微生物能化解羊的食物中,七成以上的纖維素,化解成羊可以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與有機酸。未及消化的,就反吐回口腔重新咀嚼,然後吞下肚裡交其他的胃消化。不同的胃有不同的微生物與自己獨有的吸收能力,羊的消化系統是甚麼都不會浪費的。
馬不會反芻,糞便中存在著未及消化的食物。日佔年代,香港食物不足,很多人餓死。有人專去日軍的馬房掏糞,因為日軍以綠豆餵馬,馬糞中常遺留未及消化的綠豆皮,人餓起來不得不以此為食。所以早年坊間有句戲語,笑人好命,「食屎食著綠豆」。可見當年的確有港人被迫要吃馬屎的渣滓過活。
羊的消化能力強,所以在相對貧脊的土地上也能放牧。我名下的慈善基金去內地扶貧時,在一些貧脊的山區會先協助農民養羊,就是因為羊甚麼都能食,而且繁殖得快,兼容易照顧。
秋收後的禾桿、麥桿,都可以給羊做飼料。這類飼料可先放入地牢,或用塑料布包裹,讓飼料略為發酵。在發酵的過程中,纖維素會先行分解,不用羊反芻得那麼辛苦,那羊就可以把省下來的精力用作長肉。如此,羊會長肥得快一些,農民可以藉此增加收入。
(轉載自2015年2月26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