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緩緩沉沒的“香港巨輪”,奏響一曲悲歌》(4)

競爭優勢 

千禧年代初,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香港與它比較,此消彼長,相形見。鑑此,我特別關心香港的經濟競爭力。20131017日,我於《競爭優勢》中這樣評論 

最近三、四年每討論到香港經濟,不少人都愛將香港與上海比較,面對上海經濟發展一日千里,許多港人不禁憂心忡忡,唯恐香港喪失競爭優勢。近日前英國外相賀維及前港交所行政總裁鄺其志不約而同加入議論者行列。 

        賀維在九月間訪港時接受訪問道,香港無可避免要面對轉變,只要香港保持高度自治,便能生存,加上香港有不少人才,包括很多企業人才,這都令香港有別於其他城市。賀維並認為,香港有很多優勢,如金融服務業、資訊科技及企業精神等,雖然上海的發展步伐令人吃驚,但香港只要繼續保持現有優勢,就不用擔心面對上海等內地城市的競爭。 

        鄺其志則指出,上海以龐大基建項目包裝繁榮,而香港花了二十年時間建立的完善金融法治制度,卻是不可透過「一擲千金」換取的,香港的優勢在於軟件,鄺其志勸勉港人不要因上海近年大興土木,興建全亞洲最高的大廈,建造磁浮鐵路,便妄自菲薄。 

        我完全同意賀維和鄺其志所提及香港的種種優勢,但不敢苟同有了此等優勢,香港就可高枕無憂,上海或其他國內大城市就不足畏。 

        任何城市,不免都有強項和弱點,競爭優勢有多大,端賴其綜合力量。競爭優勢不在多寡,而在於是否決定性,優勢縱多,只要不是決定性,最終必敗,優勢縱少,只要是決定性,最終必勝,決定性優勢一個頂十個百個;競爭優勢因時而變,隨著客觀環境的變遷,昔日稱霸的優勢隨時會降低為普通優勢,甚至劣勢;即使有優勢,還得看你是否懂得運用,曉得揚己之長而擊彼之短,可以化局部劣勢為全局優勢,勝負立分。 

        過往數年,香港經濟持續衰退,上海及珠三角則蒸蒸日上,如果香港的綜合競爭力仍優於人,如果香港仍掌握決定性優勢,我們怎樣去解釋這種現象?我看解釋不了,只能承認綜合競爭力確實弱於人以及喪失決定性優勢。我們的致命傷在哪裏?在於三高一低:匯價高、租金樓價高、工資高,以及員工素質低,不是一般的高低,大部份是離譜的高低。 

        你可能不同意致命傷在三高一低,沒問題,但你得同意我們有致命傷,我希望你指出你心目中的致命傷。治病最要緊的是先診對症,然後再講下藥。 

        我理解賀維、鄺其志及其他強調香港擁有多種優勢的人是出於厚愛港人,想為港人打氣,但打氣不能過頭,過頭就容易產慈母多敗兒的效果。慈母不是看不到敗兒(愛兒)的弱點錯失,就是看不到該等弱點錯失的嚴重性;縱使看到嚴重性,卻又不忍直言,唯恐損了敗兒的自尊心自信心,反而對敗兒呵護備至,諸多褒揚。這種取態,使敗兒以為自己十分完美,一絲一毫的過失都沒有,用不著說,最終只會帶來災難性結果。 

        香港所遭遇的困境,前所未見,我們過往所擁有的獨特和決定性優勢不是喪失就是大為削弱,此刻實宜痛定思痛,找出原因,再創立新的獨特和決定性優勢。有問題不求諸己,動輒向國家伸大手板找著數,特別當國家的人均產值遠低於香港,有志氣者不取! 

不思進取,香港的經濟競爭力,十餘年來,每況愈下,難怪要被內地人嘲諷、鞭撻。我在文章內的主要觀點,迄今未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