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津巴布韋式的淪落
著名投資專家麥嘉華說:「感謝上帝, 美國是由白人管治,而非黑人, 否則會像津巴布韋一樣。雖然美國最終可能淪為津巴布韋般,但至少在白人管治之下, 享受了200年經濟及政治繁榮。」
我試過問香港的一些年輕人,即使是平時較關心政治的那批,亦對津巴布韋不甚了了。所以,他們不明白,麥嘉華所說的「津巴布韋式的淪落」,究竟是指甚麼?
津巴布韋是一個非洲的內陸國家,曾是英國殖民地。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津巴布韋已被看成是非洲南部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15世紀時,已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可是,若以文明發展的程度來看, 津巴布韋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以及在文化上,皆遠不如英國。所以英國人連國家機器也不用開動,靠一間「商業公司」,已成功令當地的王朝,半賣半送地把土地與人民的管治權都交給了殖民者。1895年,一個名為羅德西亞的白人政府正式成立。
地的非洲黑人當然不願意接受外族統治,可是長矛敵不過槍炮,660萬黑人最後亦只好接受30萬白人的殖民統治。在白人統治下,羅德西亞成為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二次大戰後,英國國力衰退,無力照顧全球這麼多的殖民地,當地的白人統治者乘機脫離英國自立門戶,希望可以維持白人統治。當時,全球的反殖民地運動氣勢如虹,聯合國要求羅德西亞的少數白人政權還政於民。以史密斯為首的白人政權,在美國與南非的庇護下,堅拒進行全民選舉(美國在國際民主運動上歷來聲名狼藉,香港的民主派投靠美國,注定所託非人)。
直到1980年,白人政府才在國際的壓力下,同意舉行大選。結果當然是黑人勝出,由穆貝加擔任首屆總理,國家的名字才由羅德西亞改回津巴布韋。
從民主人權的角度來看,這項轉變符合所謂普世價值,但如果我們願意直面歷史事實的話,這項轉變是由外力導致的,當時本地的黑人反抗力量並未足以推翻白人的管治。結果在黑人全面掌權後,黑人搭造出來的社會建制,其運作效益卻遠不如雖屬少數的白人政府。
結果,黑人政府上場後,津巴布韋的經濟一落千丈,穆貝加報仇心切,沒收白人財產,強搶白人土地。黑人覺得,物歸原主乃理所當然。但卻嚇得擁有更高知識與技能的白人紛紛離開津巴布韋,30萬白人剩下不足10萬,國家元氣大傷,經濟一落千丈。
最差的時候,津巴布韋的失業率高達80%,通脹的年率達200,000%。2015年,津巴布韋政府棄用本國法幣,以35,000,000,000,000,000津元兌1美元的匯率,向人民收回法幣,可見當地的經濟有多混亂。
按麥嘉華的歷史功利主義說法:人類社會應該不斷進步,應讓優勝的制度取代落後的制度;這樣,人民的生活才可以不斷得到改善。而無論從掌握科技的能力,抑或從建立政制的能力上來看,白人都明顯比黑人優勝,此之所以,麥嘉華認為,美國應該由白人來管治,而不是由黑人來管治,否則美國可能淪為津巴布韋。
這種說法令人困惑,該如何解讀?明天再談。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