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579)
論李嘉誠的《南方都市報》訪問發言(6)
(原文發表於2013年12月30日)
早已完成主要撤資的部署
李嘉誠說:
「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投資海外是由我開始的。當時我就知道香港的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就幾百萬人口,能做多少生意呢?
其實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為百分之十五,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三分一,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香港這個市場太小,很快就飽和。以長和集團那麼巨大的資金,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就是效應遞減,所以將適量的資金調到外地去,以便發揮資金最佳最大的投資效用,是明智之舉。
現時「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為15%」,和黃的中國業務約為13%,合共不外28%;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三分之一。長和集團在中港的投資,少於全球投資的40%,在某個意義上,它早已完成將大部份資金轉移到中港以外地方和國家(主要在歐洲和北美)的部署,要將剩下的小部份中港投資轉移當較香港其他任何一個大財團容易。由此觀之,長和集團過往二、三十年的投資策略,無論是從分散投資以減輕風險,還是爭取投資的最佳效應和最大利潤的角度去衡量,都令長和集團處於十分有利的位置。李嘉誠過人的視野、眼光、深謀遠慮和魄力於此表露無遺。
長和這種投資策略,基本上自英國簽約交回香港主權的1984年始,遠早於2012年,它與中央表態支持梁振英為特首一事自是絕無相連關係。但中央的表態有可能令長和日後加大加快將中港的資產外移。
既然長和這種投資策略是高明的,為何本港其他大財團不蜂擁效尤?答案很簡單,它們非不為也,是不能也!香港其他大財團(特別是地產霸權)鮮能走出鯉魚門而虎虎生威。這是李嘉誠難能可貴之處!
盛名之累還是別有因由
當記者問他:
『十多年前,大家稱呼你都是「李超人」,但是現在香港人提起你會用到一些負面的詞彙,面對現在香港人對你的抱怨和非議,是否會影響你的情緒? 』
李嘉誠答道:
「(貧富懸殊)是世界大趨勢,全球化之後,普羅大眾面對的環境愈來愈艱難。香港還好,雖然香港地產市道不算好,因澳門娛樂事業發展好,賭場生意挺好,於是香港的裝修工人都轉到澳門去。與十年前相比,歐美普羅大眾、工人階級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是沒有太大的改善。我覺得這是盛名之累,但我也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例如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獲,這是很高興的事」
十多年前,李嘉誠飽受香港市民愛戴,大家都引他為榮,對他的評價幾乎全部都是正面的。最近十多年,情況大變,負面評價(抱怨和非議)愈來愈多,何以至此?祇是因為「盛名之累」?
就個人觀察所得,主要還是因為長和集團最近十多年來讓市民覺得它已成為地產霸權之一,對衣、食、住、行種種商品和服務形成價格壟斷,甚麼都在商言商,利潤最大化,賺得很盡。有時為了多賺,甚至有不擇手段之嫌。這些作為,與李嘉誠以往的取之有道、有錢不賺盡(給客戶和合作伙伴賺錢的餘地)、厚道及以誠信待人的作風迥異不同。
這種改變,未必是李先生的主意,很可能純是他的下屬擅自做的,但這是李先生過份授權的結果,作為長和集團的最高領導人,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市民把怨氣和非議都擺放到他身上,亦是無可厚非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