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591)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原文發表於2014年01月29日)

 

 

專欄作家矢吹丈數日前大罵學位及文憑騙人:

 

「2020年度全球最大騙局,drum roll唔該……眾望所歸,教育以高票當選!

 

這不是我的偏激看法,是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篇訪問後的有感而發。訪問的主角是美國一個二十八歲的法律學院畢業生。他後悔念了個JD學位,因為到頭來年薪只有4.5萬元(美元,下同),但欠下的學生貸款卻達20萬元。以他還債的速度,四十年也還不完。申請破產也不是辦法,因為學生貨款是不能一筆勾消的,現在他惟有和父母一起住,不買車也不敢交女朋友。

 

我常跟人說讀書無用。說的是學位和文憑,那是靠賣夢想來賺錢的騙局。訪問的主角就有被騙的感覺。他說學校用一些古怪的統計方法,誇大畢業生的就業率和人工,藉此吸引人報讀。『你的學費就是教授們的新BMW。』這是那位主角親口說的。

 

每當我見到中年父母,拚了老命也要供考不上大學的子女讀副學士或IVE,我都有衝動勸他們不要浪費時間和金錢。他們可能因為學歷不高,所以迷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又以為文職和大公司一定較好。其實你去問問現在的女孩子,想要一個大公司文員做男友,還是一個西廚做男友,我想大部分都會選後者。

 

撇開學費不談,現在的課程五花八門,教學質素參差,有時讀了也是浪費時間。」

 

我在2009年9月對學位、文憑亦有一番評價(詳見《大學生何以一職難求》):

 

「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常常有一種錯覺,以為文憑愈高級,就愈能謀得高薪厚職,所以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追逐各式各樣的高級文憑,預科、副學士、學士和碩士,不一而足。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宣傳,有意無意亦加強了這種錯覺。我之所以說錯覺,是因為大部份僱主在聘請職員時,不光看文憑,還看許多其他因素,例如應徵者的頭腦、性格、真才實學、溝通能力和人際能力等等。許多時候,文憑以外的其他因素較文憑更重要,因為這些因素決定了應徵者的可能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從而決定應徵者有多適合某個職位。愈高明的僱主,往往愈注重文憑以外的東西。

 

學生和他們的父母還有一種錯覺,以為文憑愈多愈好。這絕對是一種誤解,文憑貴精不貴多。夠精,一張足夠!不夠精,多多都無用!

 

說來可能傷透許多學子和他們父母的心,許多僱主對副學士和非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是不屑一顧的。這樣的學位文憑,愈多他們就愈瞧不起,因為它們很可能代表著次貨,甚至次次貨。

 

應徵的副學士、大學生,更有一種錯覺,以為既有副學士、大學文憑,僱主就不會看中學會考及大學入學試成績了。這亦是錯得可以的誤解,不少僱主相當注重應徵者該等考試的成績,以觀察他們的內在素質和學習基礎是否良好。其他條件相同,擁有會考及大學入學試好成績的應徵者會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此外,擁有相同的中學會考或大學入學試成績,但出身著名中學的應徵者亦佔有較大的奪職優勢。不瞞大家,我寧願聘請一個中學會考有6科B或C的中五生,也不聘請一個中學會考祇有6科E的副學士或6科D的大學生。」

 

矢吹丈的看法,基本上與我不謀而合。

 

讀書、學位和文憑是否有用,端看具體情況。

 

書是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從表面去看,說讀書無用,是謬論。但窮其究竟,讀書真的要在某些條件下才有用:

 

1.讀書者有良好的頭腦,具備一定的理解、分析、判斷和活學活用的能力;

2.有良好的語文能力,以便讀通讀透書本;

3.進修更高級知識前,具備相應程度的基礎知識;

4.書是好書;

5.有名師指點,少走寃枉路更佳;

6.有敏於行動的性格。讀書是知,知而不行(不願或不敢),仍是枉費工夫,必須知行合一。

 

現時許多攻讀副學士(甚至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頭腦差勁、語文能力水平不足,根本無力吸收課程的知識,遑論融會貫通,活學活用了。

 

在這情況下,讀書是無用的,不可以改變學生的命運。付出昂貴學費和漫長時間勉強求得的學位(許多時候,大學為求收生,每每不但降低入學標準,亦降低畢業標準,原本應該掃地出校的學生亦可合格甚至高分畢業)亦因此無用,出來社會工作亦不容易謀得好職位;一時得逞,亦不容易長期保有及進一步發展。

 

學生及學生家長實宜做好條件和形勢衡量,才好決定應否攻讀學位或文憑,以免陷入教育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