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開支應有上限嗎?

陳茂波的財政預算案,其實並非全無新猷。傳統上,香港的財政預算都不會超過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0%,但陳茂波今次卻有所突破,18/19年度的政府總開支是本地生產總值的21%。一個心中有信念的人,才會有勇氣去挑戰前人一直遵守的傳統;我對陳茂波的印象亦因而改觀。
 
原則上,我是同意這個GDP 20%的開支上限是沒有非遵守不可的必要的;但選擇在這個時機作突破卻並不恰當,不符合逆周期的財政策略。
 
所謂逆周期的政府財政策略,就是在經濟環境出現周期性回落的時候,政府應敢於花多一些錢,公共開支佔GDP的比重高一點也沒有所謂;但當經濟周期趨向興旺的時候,政府在財政開支上應該節制一些,以留下多些盈餘,待經濟不景時可以拿出來應急。
 
按陳茂波自己的展望,在18/19年度,本地經濟前景樂觀,GDP增長可達百分之三至四,比過去平均只有百分之二點五要高很多。在經濟好的時候,市民的生活大都可以因大環境而有所改善,不需要過多地依賴政府。政府在這個時候手緊一些,反可推動市民養成自食其力的習慣。但陳茂波偏偏選擇在這個時候手鬆,實在不合時宜。
 
在經濟增長的時候,民間也會趁機投資;若是政府也選擇在這個時候增加開支,就會產生經濟學上所說的擠迫效應(Crowding Effect),民間花錢投資,政府亦花錢增加公共服務,社會上的資源就會不夠分配。互相擠迫的結果會令社會成本上升,以致政府增加開支反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再者,公共開支易加難減,市民一旦享用慣了某些福利,是不會接受政府在經濟欠佳、生活難過的時候反而要削減。現實是,在經濟不景的時候,社會上要求增加公共服務的呼聲一定更高,政府很難視若無睹。屆時,財政預算佔GDP的比例就只好一加再加,離原有的20%上限愈來愈遠。香港的小政府會愈來愈膨脹,民間的負擔會愈來愈重,經濟難回復原有活力。
 
以國際水平來說,公共開支佔GDP 20%一點不高。很多發達國家都去到30%至40%水平,但這是包括軍事開支的。香港不用負擔中國的軍費,才令特區政府的財政比其他政府豐裕,我不希望特區政府因而養成亂花錢的習慣。
 
陳茂波說,他會「確保公共開支的增幅,符合香港的實際需要」。問題是作為財政司長,他不能只看社會有甚麼實際需要,還要看社會有幾多實際負擔能力。隨便拿一份社福界的訴求看一看,他們所提出的那些不是香港的實際需求。如果有實際需求就增加開支,香港遲早會尾大不掉。希臘政府就是因為不自量力,要在社會福利上向西歐國家睇齊,才弄至債務危機,累到國家差點破產。
 
近年,特區政府有愈來愈有作為的傾向,我擔心如果不對政府的開支作一定的規範的話,社會的負擔會愈來愈重,將來要修正會很困難。我認為,在經濟正常的時候,政府的開支仍應緊守不超過GDP的20%的傳統;在經濟增長高的時候,就應爭取低過20%;在經濟衰退的時候,那就超過20%也不為過,就算接近25%也可以接受。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