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需要專業判斷

經過16個月的努力,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終於向政府交出了一份工報告,報告自稱已作非常廣泛的公眾諮詢,糅合了大量量化數據與質化意見,建議政府優先研究及推行八個土地供應選項。其中短中期的有三項,包括棕地、農地、與私人俱樂部的用地;而中長期的有五項,包括維港以外近岸填海、東大嶼山填海、利用岩洞、發展新界新區與發展內河碼頭 。
 
老實說,我覺得這樣的選項分類不倫不類,完全不符合邏輯。當中於新界發展更多新發展區一項,其實已包括了幾乎所有其他選項。因為,無論是棕地、農地、岩洞、填海、內河碼頭,以至粉嶺高爾夫球會都位處於新界,都會成為新界新發展區。所以,這八個選項其實應歸納為兩大項:一是重新規劃新界現有土地,把更多的土地撥作市區發展用地。二是在維港以外填海。
 
作公眾諮詢只宜在大方向上作諮詢,這樣較容易有共識,若進入太具體的選項,必然會傷害持份者的利益與異見者的取態,只會把矛盾激化。正如問人喜不喜歡吃水果,大多數人都會說喜歡;但若是問人是否喜歡吃榴槤、吃木瓜,必定會有更多的人說不喜歡。
 
同樣理由,問香港人是否贊成發展新界及在維港外填海,大多數人都會贊成;但一去到具體發展哪一塊新界地與在哪裏填海,那就一定會招惹反對意見。
 
由此可見,工作小組的思路本身就有問題,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自找麻煩的路。他們自以為已取得社會共識,但實際上提供了很多把柄給反對派大做文章。
 
然而,工作組卻拿著一份既不專業又缺乏社會共識的報告,硬要政府執行;說政府沒有理由選擇性地也只落實部分選項,否則應詳細向公眾交代。工作小組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工作只是負責諮詢,而不是為社會做決策。以現有的機制,工作小組根本不是一個決策機構;政府在成立工作小組時,似乎沒有把工作小組的功能向有關人士講清楚。
 
土地供應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既涉及社會利益的平衡,亦涉及技術上的可行性,需要非常專業的判斷。民意只宜拿來參考,而不是照足執行,否則會害苦社會。正如家裏有人病了,要做手術,我們或會參考一下親友的意見,但最終還是看醫生怎樣判斷。
 
現實是工作小組收集回來的意見都非常粗疏。那些填「點心紙」作選項的人,大部分都沒有看過工作小組提供的簡介︰填的時候根本沒有深思熟慮。社會發展怎可能以這樣的意見為藍本。至於工作組搞的諮詢大會,很大部分都變成了反對派的批鬥大會,過程喧嘩嘈吵。真不知道工作組是怎樣在這種環境下,自以為已形成共識的。
 
更令我擔心的是,香港社會愈來愈民粹化,只相信民意調查,卻不相信專業判斷。結果只會造就一批精於營造民意的政客,把社會引向衰敗。英國公投脫歐之後,很多英國人都開始對公投的功能產生懷疑。香港人可不要過度迷信民意。
(轉載自am730C觀點2019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