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964)

內地香港的學生、僱員,高下立見(再續)

(原文發表於2016年6月25日) 

知名學者沈旭輝早前在一篇文章《在總領事家宴遇上內地精英》說:

『日前,一位駐港總領事在家請數位朋友吃飯,除了介紹國家投資前景,也希望了解香港民情。筆者不喜歡應酬,但這類飯局本人出席不少,因國際關係圈子是不能速成的。那餐飯值得分享,完全是因為另一位賓客的火花。

     這位賓客是內地金融精英,回歸前來到香港工作,至今已居住25年,目前正管理數百億的基金,明顯相當能幹,且成就斐然。他說話第一句就強調,雖然來到香港25年,但一句廣東話也不會說、也聽不懂,從不看香港報紙,也不會讀任何香港新聞,他對紐約倫敦的新聞要熟悉得多。

     這類說話雖離地,卻並不罕見,畢竟不少在香港生活的金融才俊都是來自世界各地,跟香港的關係確是如此,也沒什麼特別。但再問下去,他堅持不學廣東話的原因,卻是身份認同問題,因他發現來港後,說普通話會被人歧視,於是發現既不能說普通話,也無謂學廣東話,最實際是說英文,人家就肅然起敬。

     再問他看中港矛盾的原因,他自然也聯繫到自身經歷,認為從前香港人有經濟優勢,看不起內地人,深圳也要偷香港的名車使用,現在一切卻顛倒過來,港人心理不平衡,才興起保護主義。他深信現在香港已「過分保護自己」,例如香港的大學理應開放予全國精英報讀,不設上限,才能提升競爭力。他又以自身公司為例,稱所有高層及「當打」前線員工當中,只有一個本地香港畢業生,認為這比例反映香港新一代真正實力。』

請特別留意沈文中那位內地精英的兩點說法:

1.      現在內地有經濟優勢,促使香港(香港人)「過份保護自己」;

2.      他自己那間公司所有高層及「當打」前線員工當中,祇有一個是本地香港畢業生,其餘都非本地的,而他認為這比例反映了本地畢業生在香港新一代的真正實力。

第2點說白了,是認為本地畢業生在非本地畢業生(特別是國內來的大學生)面前,實力不堪一擊,就快再無容身之所。

內地精英的說話,沈先生認為「不能說他的話有任何事實上的不正確,因那些情況的確有收據基礎。」看來他基本上認同。

《內地香港的學生、僱員,高下立見》及續篇兩篇文章發表後,讀者有不大同意我觀點的迴響:

窮百萬君說:

「不同意,中國畢業生大多流於表面,太假,專注揣摩上司,到要用真本事,往往交不到功課,或抄別人的東西,更有的會偷,不尊重知識產權。出賣上司,公司,同事,十分常見。」

悲然君說:

「相信王先生的公司必定請了很多内地畢業生。不如寫王先生自己公司的内地畢業生作例子,比起道聽途说,更有說服力。」

Desmond君說:

「開會準時是必須的,我一般會早十分鐘到以確保不會遲到,但如你說早半小時到去冲奶茶及咖啡,這樣我不是太欣賞,有時表現越殷勤的下屬越是有機心。我以前也在國內工作過一段時間,其中有一個下屬對我表現殷勤,每次坐車都幫我開車門,後來他提出升職要求而我沒有答應,他就到我上司面前說我壞話,事後我才從上司處得知。」

對於上述讀者的意見,我有幾點看法:

1.      對於別人說我們不足,寧可信其有,並以之鞭策自己,這樣好過嗤之以鼻;

2.      別人講及的事情,當然不應完全不查證就全盤接收,但欲不宜矯枉過正,動不動就視之為「道聽途說」,完全不置信。我文中提到的香港中移動本地女性經理、薄有名氣律師樓的Senior Partner,我對他們的分享是深信不疑的,他們沒有誘因或動機要刻意貶低本地畢業生。至於沈旭輝先生所提及的內地金融精英,我相信他所言亦是事實;

3.      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膞上。」「巨人的肩膞」是指前人、別人的經驗、發明和識見,如果我們甚麼都講究本人親身體驗,亦即放棄「巨人肩膞」,我們又怎能看得比別人更遠?

4.      內地大學生當然有其缺點,但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就全盤否定,不屑學習他們的優點,那是否有點以偏概全,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