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的差異何在?

西方國家聯手制約中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視中華文明是一種異形物體,與他們奉行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基督文明格格不入。他們擔心,一旦中國崛起,中國的那套就會主導世界。這將意味著西方的那套會被取代,他們原有的理念信仰、感情寄託,生活習慣都可能要被逼改變。那他們即使不用做奴隸,亦沒法繼續做原有的自己。為了保護自己的文明,西方上下於是都感到有遏抑中國的需要。
 
我認為,中西方文明的主要差異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異。中華文明,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重,個人為此必須作出一定的犧牲。儒家要求個人「克己服禮」,禮法所體現的就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個人必須遏抑自己的需要,去成全社會的整體需要。
 
中國的禮法就是三綱五常,就是要每個人安分守己地扮演社會要求他們扮演的角色,不可犯上。在君臣父子的關係中,父代表家族的整體利益,君代表社會的整體利益,是公家的利益,而子與臣所代表的只是一己的私利。在中華文明中,公是褒詞,私是貶詞。社會處事只能秉公辦理,不能假公濟私。即使到孫中山先生起來革命時,仍以「天下為公」作為革命者的座右銘。
 
無疑,一個社會若是人人都以公家的利益為重,小我服從大我,社會的資源較容易集中調配,辦起事來就更容易產生效益。中國能在抗疫方面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亦是靠集體主義思維。
 
西方文明的基礎是個人主義。基督教的教義認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上帝又予人有自由意志,以致西方人逐步發展出一種必須尊重個人權利的理念。某些基本人權,即使祭出社會整體需要的理由,也不容侵犯。因此,生活在西方社會,個人的權利會得到更多的保障,個人的自由空間亦會較多。這種社會環境,令西方有更多的學術自由與創意發揮,而私人企業亦因而有較大的動力與發展空間。
 
不過,長期以來,西方的個人權利只容征服者擁有,被征服者只能做奴隸。不但希臘時代如是,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南方仍有不少地方不給黑人投票,即使到了今天,西方國家仍不敢主張,以普選或公投的方式去解決全球所面對的問題。令人懷疑西方的普世價值究竟有多普世?有人甚至認為,西方宣揚普世價值,只是為了佔領道德高地,方便干預別國內政,操控別國的資源,好讓西方文明可以佔據統治者的位置。
 
另一方面,過分強調個人的利益,亦令西方的政治體制失效,無法駕馭愈來愈複雜的社會環境,社會的矛盾已激化得難以收拾。
 
現實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都各有所長,亦各有不足,將來應互相取長補短,而不是鬥個你死我活。這樣人類才可以找到一條更好的出路。
(轉載自am730C觀點202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