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令本土的產業鏈重新完備嗎?
為了制約中國的崛起,美國決定放棄自己曾經大力推動的全球化,以免中國可以借助全球的資本與西方的先進科技,以及發達國家的龐大市場,去不斷提升自己的國力。美國希望藉此可以減慢中國崛起的速度,令中國再也沒法威脅美國的「全球老大」的位置。
美國以打貿易戰,作為去全球化的首戰場,希望透過關稅去削弱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以助美國的本土產品可以重佔市場地位。這樣,美國就可以重組本土的產業鏈,使之更加完備,毋須再處處依賴中國。
這是美國的如意算盤,但推行至今仍並不成功。原因是導致美國失敗的因素,很多都是結構性的,很難一時間加以改變。
首先,美國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經濟由私人企業主導。私人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大家都一窩蜂的去做回報高的互聯網生意與金融科技;沒有人肯做勞力密集的低增值產業。所以徵收關稅的結果,並不能令工作崗位重回美國,反而增加了零售市場上的商品價,令通脹一發不可收拾。
社會主義國家如果遇到這類問題,政府可以着令國企出來啃骨頭,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國企可供調動,通常就得依賴稅務優惠,以及現金補貼,去引誘私人企業參與。只是美國政府國庫空虛,早已債台高築,哪有餘力作這麼高的產業補貼。
結果,很多產業鏈上的缺口,長期都無法填補,唯有繼續依大中國。這是美國政府極之不想的,但如果不妥協的話,供應鏈斷裂的困境就難以改善。這種兩難的境況,令美國雖有撤銷中國產品關稅的需要,卻遲遲沒法具體落實。因為關稅一旦撤銷,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往後就更難擺脫。
其實,即使美國政府有錢作補貼,又有私人企業肯為國家作承擔,美國的市場環境亦不是所有行業都有條件生存的。美國的工資遠比中國高,福利比中國好,但工人卻沒有中國工人那麼刻苦,兼且手工精細。Tesla在加州工廠的出品,無論在生產成本還是產品質素方面都輸給Tesla在上海的工廠。Tesla已是美國最頂級的企業,效果尚且如是,其他次一級的私人企業有多大的競爭力,真是可想而知。
再者,中國能成為全球最強的生產大國,還得助於中國政府近年在基建上的龐大投資。中國的公路、鐵路、碼頭、機場、發電廠,以及大型機械設備等,無一不比美國先進、齊備。而美國的基本建設,很多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打造,很多都已殘破落伍,很難去支持現代化的工業生產。美國即時下決心全力追趕,也可能要十多二十年的時間,才能追及中國今天的水平。由此可見,美國要重新成為一個產業鏈齊備的工業國,真是談何容易。
(轉載自am730C觀點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