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利潤挫 內地經濟受壓

國家統計局公布,1至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8,872.1億元人民幣。按年下跌22.9%,跌幅較去年擴大18.9%,是2020年4月以來的最大降幅。

這種情況顯示︰防疫設施撤銷後,中國的製造業並未能第一時間復常。原因是問題不但出現在供應側,亦出現在需求側。

在疫情期間,嚴格的封控措施妨礙了工業生產的正常運作。本來,封控措施一撤銷,生產理應可以復常,可惜,有些廠商已捱不到春天的到來,有些則已意興闌珊,決定收縮規模。再者,很多外地來的勞工,一解封就第一時間回鄉探親,以致即使有廠商開工,也不易請到工人。中國的產業鏈本來很齊備,但由於部分廠商未能完全復常,對整個產業鏈都有一定的妨礙。

不過這類妨礙,假以時日,總能解決,不必過度擔心。關鍵是,現時內需與外需都相對疲弱,廠商接單不足,以致不敢貿然開工。

內需不足,國家還可以透過減息與降準去加以刺激;但外需不足,則國家也無能為力。現時歐美國家大都面臨經濟衰退,情況正在不斷惡化。因此,即使下一階段內需會有所改善,外需不足仍會拖中國經濟的後腿。

現時,中國在國際上遇到的可不只是經濟問題,麻煩更大的是政治問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大都視中國的發展模式為異類,足以威脅西方的自由經濟模式,所以都聯合起來對中國加以制約。中國有競爭力的產品,他們刻意抵制;中國急需的產品,他們有拒絕賣給中國。如是令到中國的對外貿構備受壓力。

然而,由於中國的產品性價比高,加上中國的市場又夠大,所以西方的民間與商界都樂於與中國維持生意上的往來。只可惜,疫情期間的封控措施確實一度令中國的生產處於半停頓狀態,與中國做生意的公司很多都損失慘重。在這段期間,他們被迫找其他貨源,建立了中國以外的生意關係,合同一旦簽署,就不一定可以立即返轉頭了。

現在中國能做的是進一步提升自己產品的性價比,只要中國的產品價錢比別的貨源平,質素比別的貨源優秀,海外客戶還是有機會逐步重投中國懷抱的。

這項任務不能單靠國企內做,還要發動廣大的民企一起來努力。中國民企在國際的競爭能力,近年令人耳目一新,TikTok、華為、拼多多、大疆等,真是所向無敵。中國政府只要給他們有足夠空間,盡量不去折騰他們,並給他們的收益有足夠的保障,相信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就可以發揮出來。

中國政府力邀馬雲回國發展,就是要向商界顯示,中國政府是重視企業家的社會功能的。中國政府更想向商界顯示,企業家回國後是有發展空間的,是可以大展鴻圖的。只要中國的企業家願意繼續在中國作投資,謀發展,中國的製造業一定可以很快就重振雄風。

(轉載自 am730  C觀點  2023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