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退休保障不現實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中國在遠古時代已有的理想。但當年,老終不外三十餘歲,壯用不外狩獵農耕,幼長不外隨成年人自學,皆有所養亦不外粗茶淡飯。
然而,這樣的社會到孔子的年代已不再出現;孔子亦只能放棄「大同」,但求「小康」算了。
以人類今天的生產力,要合力照顧老幼獨弱,本應綽綽有餘。但人類已「城郭溝池以為固」,好「起兵」、「用謀」、「以功為己」。以至世上每天都有人餓死,每天都有人痛失家園。原因是大家都只顧「親其親」,「子其子」,對其他人的死活,眼不見為淨。
如果香港人對世上其他人的苦難可以無動於中,又怎能寄望港人肯為本地非親非故的老人分享自己的努力所得。有些人之所以贊成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是因為他們將是計劃的收益者,而非貢獻者。如果把全民退休保障的範圍擴大至全世界,那大部分香港人將由得益者變成貢獻者。屆時,他們還會不會說「老有所養」是人權,人權應該無疆界呢﹖
我個人並不反對把自己的財富與受苦難的人分享,我已把我的主要財富放入慈善基金,以援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然而,我知道並不可能要要求的人也這樣做。如果硬要有餘力的人都這樣做的話,有些人就寧願不再這麼努力工作,以便加入獲益者的行列,不想當貢獻者。
美國的福利比歐洲國家少,所以美國人一般都較歐洲人努力。法國社會黨上台後,希望透過加稅去劫富濟貧,結果有能力的人紛紛移民,能為社會作貢獻的人愈來愈少,政府唯有靠舉債去維持福利。現在已禍延後代,新一代一出世就要背起上一代超支的債務。福利好的國家出生率都低,兩者可能有一定的關係。
香港的大學生連畢業後要還自己花掉的貸款也不願意,怎可想像他們肯為上一代的養老需要作承擔?自己父母也不肯養的人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嗎﹖
香港大多數人都不用交稅,立法會議員為了爭取選票,多會支持一個慷慨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退休後有這麼好的保障,香港人就會爭取早日退休。但人的壽命已愈來愈長,結果是退休後需要社會養的人會愈來愈多。導致願意為社會作貢獻的人的負擔愈來愈大,其中有些人可能吃不消,寧願加入做依賴者算了,造成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在希臘等一些南歐國家已經出現,結果政府連退休金也發不出,老人家只能一早去銀行門口排隊,輪候麵包津貼。
由此可見,退休保障計劃不是主觀上希望怎樣就能怎樣的,還得看社會的經濟能力與下一代人的承擔精神。過度理想化的退休保障計劃,或許可以令香港人開心十年八年,但很快問題就會暴露,令香港人不得不面對現實。
(轉載自2015年12月28日am730C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