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松與「補貼置業計劃」的微言大義(3)
疏遠豪族、親近基層是新國策
團結香港基金的「補貼置業計劃」與梁錦松10月24日在民建聯舉辦的圓桌會議上的發言是一脈相承、互相呼應的,祇是梁錦松說得更大膽更坦率。他既提到香港貧富懸殊,又提到「香港房價、租金太貴,產生重大民怨,目前香港應首先解決土地及樓價太貴的問題」。如何解決?他的方案呼之欲出:「政府在分配上讓中下階層市民更高程度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政府應增加足夠的土地,打遏樓價,使之下降到一個市民負擔得起的水平。為達此目標,大地產發展商及大財團的既得利益將置之不顧。」梁振英將房屋問題視為施政的重中之重,明知大量增加土地供應及打遏樓價是解決問題的必要一著,但迄今仍不敢採取果斷行動,連對大地產發展商大膽一點的言論亦不敢為,對比梁錦松,他無疑有點相形見絀。
梁錦松及團結香港基金為何膽敢提出那樣有可能嚴重損害大地產發展商及大財團利益的建議?他們的建議會得到中央的祝福嗎?要知道,回歸前後,香港的大地產發展商和大財團一直是中央爭取的對象,中央刻意維護及強化他們的既得利益。
從種種蛛絲馬跡去看,中央視大地產發展商和大財團為最重要的統戰對象的政策已有所改變。
2005年在北京接見新任特首曾蔭權時,溫家寶總理囑咐他解決「深層次矛盾」。五年後(2010年),他在記者會中就此深層次矛盾的「處方」總結為五點:
「第一,如何發揮已有的優勢,繼續保持和發展香港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地位。第二,如何結合香港的特點發展優勢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第三,要利用香港毗鄰內地的優勢,進一步加強香港與珠三角的聯繫。內地的廣闊市場、內地經濟的迅速發展是香港今後發展的潛力所在。第四,香港人民要包容共濟、凝聚共識、團結一致,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今後不僅會在經濟上還有很大的發展,而且還會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政治。第五,還有兩點不要忽視,一是注重改善民生;二是發展教育。」
改善民生,主要就是解決香港弱勢社群的居住問題。
2012年12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中南海接見往述職的特首曾蔭權,胡要求港府「繼續實踐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理念,依法施政、銳意進取」,同時要「認真回應」市民訴求,「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再上新台階」。胡的發言反映中央仍認為曾蔭權未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而港府必須更積極處理越見惡化的貧富懸殊問題。
王光亞2011年6月17日結束三日訪澳行程會見記者時,有澳門傳媒問王光亞,前日到澳門石排灣考察後,對澳門公共房屋政策印象如何。王回答時,即以澳門為例子暗批港府;他指港、澳兩地政府都高度重視如何解決好低收入的居民住房問題,兩個政府都下了很大力氣,但他來到澳門後,「發現(澳門)進展比較快」。王光亞接着補充,政府應關心老百姓的問題,重視民生問題可促進社會和諧,「在這方面我覺得要採取比較果斷的行動措施,能夠盡快讓老百姓關心的問題,讓他們看到有解決的希望」。
2012年3月18日(離特首選舉還有8天),唐英年競選形勢大不利,長實主席李嘉誠高調開腔「挺唐」,認為特首候選人唐英年的政績和政府經驗,對港人較好,更表明3月25日當天一定會投票給唐英年。他又說,沒聽聞有地產商改變支持唐英年的態度。李嘉誠此刻公開表態,是盡最後努力為唐英年扭轉形勢,既加重了唐英年的籌碼,亦同時反映了唐勢危。李嘉誠此舉有兩個目的︰向中央及選委反映他及他所代表的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不認同梁振英,趁最後機會改變中央領導人想法;穩定自己陣營,避免支持者跳船。
中央最後還是透過劉延東及中聯辦為梁振英拉票,使梁相對高票當選下屆特首。中央這個取態意味著統戰策略的大轉變︰無視香港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的政治訴求,不取他們的政治代表者和富二代唐英年,而取出身基層和較同情中下階層的梁振英,中央已從回歸初期較重視拉攏大資本家變成現在較注重拉攏中下階層(亦即社會的大多數)。
統戰策略的轉變背後,是治港理念的轉變︰「從較注重香港的繁榮安定到較重視社會和諧和改善中下階層的民生。」前者要爭取大財團,後者是向弱勢社群靠攏。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