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得到 便不要幫忙
無論你是新手上路,或是富有經驗的父母,相信都必定會遇到同一難題─「小孩子太依賴了」。雖然已三歲孩提,但「吃飯仔」時還要爸爸媽媽一口一口的餵食;即使四歲,但玩樂過後仍要爸爸媽媽「執手尾」,把玩具收好。在父母面前,小孩子就彷彿永遠不懂自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要他人代勞。那麼,究竟怎樣的教育方式才對小朋友的成長有幫助呢?
孩子做得到 切忌幫忙
我經常建議父母,若小孩子自己能夠做得到的事情,便千萬不要幫他。如果三歲的小孩子已經懂得自己用湯匙吃東西,父母便千萬不要因為怕食物變涼、或擔心他吃不飽而去餵他;如果四歲的小孩子不肯收拾玩具,便讓玩具繼續放在地上直至他自己收拾好為止。因為凡事代勞,只會令孩子產生「即使不努力,最後也有其他人代勞的心態」,甚至把自己本身的責任當成別人的責任。
適當地讓孩子承擔後果
父母應該適當地讓小朋友體會,他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當孩子堅持不自己吃飯,父母便把食物收走,直至下一餐前,都不提供其他零食;假若不肯收拾玩具,便不會帶他們外出玩耍等,令他們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相應的後果。但大家要留意的是,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狠心」的讓孩子捱餓,也不是「狠心」的讓孩子被玩具絆倒,而是要給他們上一課,令他們學習承擔後果。
爸爸媽媽先處理自己情緒
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如何實行卻又是另一種難度。教養小孩子的難度在於爸爸媽媽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這樣想:餵孩子吃飯的目的,並不單是餵飽他們,而是要讓他們學會自己進食。所以,當中的煩悶就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同一道理,父母可能會對雜亂的玩具看不過眼,認為自己收拾反而更加容易,但當中的重點是要使孩子培養時刻整潔的習慣。當明白到一時的忍耐可換來將來的裨益,花一點耐性去教導孩子,絕對值得。
正面強化 讓孩子建立成功經驗
當看見小孩子可以自己進食和收拾玩具時,父母便要把握機會用肯定的語氣和說話,強化這些正面的行為,例如「小明大個仔啦,可以做到自己食飯」、「 我好欣賞你自己將玩具收拾好」等。適當的稱讚和鼓勵不但可以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為,更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只要努力和嘗試便可以得到進步。讓孩子一點一滴地累積經驗,透過克服困難及惰性而得到的進步,將會成為他們建立自信心的基石,使他們長大成人後,更有勇氣和信心面對更大的挑戰。
HOMEfeel ISSUE 34 : Mar 2018
揭頁版:http://ftp1.ricacorp.com/ricaweb/magazine/issue/201803/files/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