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孩子會「傷腦」?
7個不發火育兒貼士
by Katy Lee · Published · Updated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有「不聽話」的時候,大部份的爸媽都很難忍着不發脾氣。然而,孩子
往往最需要耐心和理解。早前有研究指出,父母亂發脾氣會造成孩子的大腦損傷,導致語言
理解能力變差,甚至可能會降低智商。
家長誤以為子女是他們的附屬品。事實上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也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如果家長一直用命令式語氣說話,沒有聆聽子女的心聲,他們也會感覺不開心及壓抑。等到子女長大後,叛逆心理會十分強烈,更想要違抗家長的命令。
1. 少阻止,多信任
父母都有個通病,總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並且為了各種理由,常不自覺阻止孩子「想嘗試」的請求。可是,越是禁止,孩子只會更不聽話。其實,大人之所以不讓孩子自己做,通常是因為不信任與沒耐心。大人應該相信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放手給孩子嘗試學習的機會,耐心陪伴即可,孩子開口才去提供協助吧!
4. 自己冷靜,再教導孩子
當父母習慣用強烈情緒反應來面對孩子的行為,他們會出現「愈禁止愈故意」的吵鬧行為。當孩子發現其故意的行為會引起注意,便會增強負面行為。打孩子更是最差的做法,這樣會令愛模仿的孩子學會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不滿的壞習慣。父母愈能冷靜面對,孩子將愈容易平伏情緒。
5. 溫柔而堅持
堅持自我的孩子,若受到權威式的控制,會出現對立反抗。在父母禁止孩子的時候,只需溫和地向孩子解釋原因:「不能跑到馬路上,因為車子會撞到你。」而不是說:「你再跑到馬路,我就打你!」同時,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不會說一次就記得,必須在每一次相同狀況出現時重複,直到孩子學會並遵守。
2.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
要求小孩子不去好奇探險,只能乖乖坐定,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與其整天說「不可以」,不如告訴他能做甚麼吧!當他忙着把你摺好的衣服亂丟時,不如引導他學習摺衣服,讓他忙碌地當小幫手,減少搗亂,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做家務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3. 包容但不縱容
想嘗試但被阻止,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卻做不好,會令到孩子的挫折感倍增,在無法調解情緒下,會比嬰兒時期更容易發脾氣。父母應以理解的心包容孩子的情緒:「媽媽知道你很傷心,我們來想想辦法!」,而不是一味責罵:「不准哭!又哭!」。但要注意,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不代表一哭鬧就要給予所求,要把持育兒原則。
6. 言出必行,原則清楚
正在嘗試獨立的孩子會不斷試探大人的底線,因此父母一定要言出必行,不要隨口警告,也不要有過多的禁止;說出的話就一定做到,讓孩子清楚知道你的原則。
7. 擴大生活圈子,建立自信
孩子需要更多的互動對象和生活體驗,因此孩子不能只是跟媽媽或單純的家中環境互動。多安排不同類型的友儕交流,透過與不同個性及家庭背景的孩子互動,他們能觀察別人、模仿別人,也了解互動中微妙的情緒、同理心、分享等行為,有助更全面的心理成長。
作者:何蒨雯
資料來源:親子頭條 www.parentingheadline.com
HOMEfeel ISSUE 49 : Dec 2021
揭頁版:http://ftp1.ricacorp.com/ricaweb/magazine/issue/202112/files/48.html